#628 8/23 佟秉宇 合理經濟政策的探討

生活在現今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人都不能脫離與經濟運轉的關係,衣食住行沒有任何一方面能與經濟運轉的規律脫鉤。如果政府執行的政策與客觀環境不再相容,對社會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個議題。

下面的討論將分為下面幾個部分:當代經濟學是否脫離了現實?人口成長為何重要?是誰認為它重要?世界沒有面臨資源有限與全球暖化嗎?為什麼我們被鼓勵增加消費,只為了維持GDP成長?未來世界發展可能的替代方向?

當代經濟學是否脫離了現實?

在進入詳細討論之前,我們先來審視一下目前存在的兩個不同的經濟學派:

  1. 主流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它假設市場是理性的、個體(包括個人與團體)是效用最大化者,而資源的分配是靠市場機制來達到均衡。這個學派的論述有過時的問題,它形成的時代背景是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上半葉,那時的自然環境,世界人口總數都與現今的情況有很大的差異。這一學派經常忽略資源的限制、生態極限與權力不平等,把經濟當成一個自我封閉系統。它的論述與現今的自然環境、社會制度明顯脫節。
  2. 替代經濟學派(如行為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制度經濟學):這些理論強調了現實世界的不完美理性、社會的約束與資源有限等的問題,對現實有更貼近的描述。更客觀地將當今的現況納入它的論述。

但是世界各國的主流政策制定者、政府與企業在不同程度上仍多少依賴傳統經濟模型(如以GDP為導向的成長模型),這包括了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 – 美國與中國。

人口成長為何重要?是誰認為它重要?

先從生產的角度來看,在古典經濟學裡,人口成長主要被視為勞動力供應來源,即更多人口將提供更多工人的來源,從工人供需的角度來看,工資將不會太高,當然工人多從理論上來說,產出也會更多。

再從消費的角度來看,更多人就會有更多的需求,這就增加了經濟成長的動力。

養老金與社會福利制度的可持續性
現在常常看到報導關於少子化會導致 “人口金字塔倒轉”,年輕納稅人口減少,難以支撐日益增多的退休人口。這些假設背後有一個未被充分質疑的前提:經濟必須永遠成長。另一個被忽視的發展即生產過程中的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尤其近年來人工智能(AI)的發展迅速,完全自動化的生產車間/工廠 – “黑燈工廠”,已不再少見。工廠對工人需求的量大為降低。以我個人對中國大陸的實際觀察來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一個典型的工廠車間用二十到三十個工人是非常普通的事,然而到了2010年前後,同樣的車間就只有三至五人左右的工人。現在一個工人都沒有的“黑燈工廠”已經不在少數。“人口金字塔倒轉” 難以支撐社會日益增多的退休人口之說,已經不能成立了!

追求GDP增長,無視世界面臨資源限制與全球暖化

世界現在面臨日益嚴重的幾種情況:1. 地球的物理極限包括下面幾方面:化石燃料枯竭,水資源耗竭,土壤鹽化與森林消失等。 2. 生態系統壓力:生物多樣性的崩潰;氣候變遷引發的極端氣候、糧食危機、與水災與森林野火等。3. 碳臨界點(Tipping points): 全球升溫超過1.5°C後可能產生連鎖反應(如永久凍土融化釋出甲烷),讓人類難以逆轉暖化。

然而,主流經濟學與政策仍然在追求GDP成長,極少納入「環境帳」與「未來世代的權益」。在這個方面,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政策要比美國先進的多,中國雖然也在不斷地追求GDP 的增加,但是它已在清潔能源方面有相當可觀的發展,例如太陽能電源,風力發電,第四代核電等的大量應用,對環境的改善明顯可見。去年九月去中國山西省旅遊,親眼觀察到了空氣的潔淨,環境的綠化,與多年前做為一個產煤大省,空氣嚴重污染的情況比較,真有天淵之別。回到美國後卻看到電動車補助取消,傳統油氣車的使用受到鼓勵,這與川普維護傳統企業家的利益思維不可分割。

為什麼我們被鼓勵增加消費,只為了維持GDP成長?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 國內生產毛額,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或一季度)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 它一直被傳統經濟學用來做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它的內涵也有需要因環境的改變而有須要調整的地方,譬如:

  1. GDP不等於幸福:GDP不會區分“好”的支出與“壞”的支出(例如:一場地震重建也會讓GDP上升);它不衡量空氣的品質、家庭的幸福感、或心理健康。
  1. GDP 的線性成長邏輯:它認為成長等於健康,衰退等於危機,這樣的觀念使得“穩定的、足夠的經濟” 被視為病態。然而,為了“成長”,必須不斷鼓勵消費、刺激需求,即便這造成過度的資源開採與浪費。
  2. 經濟體系架構已依賴成長:股市、企業利潤、退休基金、政府債務還款,全都假設“明年會比今年更大”。若經濟不成長,將引發失業、債務危機與政治不穩。

替代經濟學的論述 – 未來可能的替代方向?

我們來探討一下有什麼解決辦法:

  1. 放棄無止境的成長 – 甜甜圈經濟學(Doughnut Economics):甜甜圈經濟學由英國經濟學家凱特. 拉沃斯(Kate Raworth)所提出,她將人類發展比擬為甜甜圈,最外圈為“生態天花板”,包含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喪失、土地利用轉換等,意指經濟發展不能超過環境的承載極限;最內圈是“社會基底盤”,則指經濟發展必須顧及糧食、住房、能源、教育等人權基本需求。她建議放棄無止境的成長,改以“在生態天花板與社會底線之間運作”。這種模型更重視永續、公平與生活品質。
  2. 去成長(Degrowth)運動:在這個資源有限的星球上,無限的指數式增長是不可能的。最終,像石油這種不可再生資源將會耗盡。「去增長」現在的問題不再是增長是否有極限,新的問題更加宏大:當我們的整個經濟與政治結構都建立在增長之上時,我們要如何主動給增長設定一個極限。我們要如何在一個經濟縮減的背景下,打造一個能給人類帶來更多幸福的社會。它的支持者有經濟學家、環保主義者、民主社會主義人士、以及社會運動人士,既有年輕人,也有年長者。他們認為建立一個後增長(post-growth)世界,是徹底改變我們衡量成功與幸福的標準的一種方法,這樣就能解決我們不斷發展的經濟和社會中存在的不平等問題,同時又能拯救這個地球。
  3.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有別於傳統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是一種資源可再生與環境永續的思維,透過推動永續消費與生產、提升資源使用效率與加值化處理廢棄物的目標,推動創新的循環商業模式、產品綠色設計、建立循環合作網絡與能資源化再利用,搭配創新的技術與制度發展,來減少原物料的消耗,設法以更少的資源來創造更多的價值,確保地球有限的資源能以循環再生、永續方式被使用,達到資源循環零廢棄。

總結:

我們正身處一個以過時的經濟邏輯應對21世紀複雜危機的時代。持續成長、擴張消費的思維已無法應對資源限制、環境壓力與人口結構改變。未來的經濟學,應該是嵌入地球生態系統與社會倫理中的經濟學。

 

4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类别

檔案

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