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von der Leyen)在英國的Turnberry會見了美國Trump總統,在此之前,7月24日她與歐州理事會主席一同曾到訪中國,7月25日她與Trump總統通了電話,在英國,二人的會晤中,Trump親口表示:美國與歐盟達成初步關稅協議:歐盟的關稅從30%降為15%,歐盟承諾三年內購買價值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並對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但鋁材關稅依然維持25%,這是繼日本之後,歐盟也趕在8月1日前與美國完成了關稅談判,歐盟“贏得”關稅降低與日本的“勝利”如出一轍,拿錢買美國的“關稅減低”。
至此為止,除了中國以外,幾乎所有主要貿易體都完成了與美國的談判。日本人對美國卑躬屈膝也就罷了,為什麼歐洲人也對美國忍氣吞聲呢?美國與歐盟和日本關稅協議,讓筆者想到200年前的鴉片戰爭,強權就是以貿易不公平對中國動用堅船利炮,逼得滿清政府開放口岸,降低關稅,還要賠款。今天,美國以貿易不公平對全世界開戰,歐盟,日本花錢換關稅稅率的降低,與滿清政府賠款做法本質上並無不同。為什麼Trump總統敢對最堅定的盟友歐洲如此強硬?筆者看來這就是Trump總統欺負歐洲人,欺負歐盟不團結,欺負歐盟自身實力不足,欺負歐盟沒有朋友,欺負歐盟在俄烏戰爭壓力下的內外交困。
二戰結束後,面對美蘇冷戰,在夾縫中生存的歐洲意識到,一盤散沙的歐洲是無法與美蘇競爭,在德法統領下開始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這是一場革命性的嘗試。歐共體就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的具體實踐,在冷戰結束後,和平的紅利不僅催生了歐盟,並經歷了三次比較大範圍的擴容,發展到今天成為擁有27個歐洲國家的世界最大貿易集團,並在1999年實行統一貨幣政策(Single Monetary Act),歐元就此誕生。由於經濟實力的增強,歐盟成為了世界非常重要的一極,歐盟累積了相當的實力足以抗衡崛起的中國,僵而不死的俄羅斯,一強獨大的美國。為了削弱歐洲和遏制歐元,克林頓總統不惜發動了一場巴爾幹的戰爭,北約對南聯盟狂轟濫炸了78天,足以看出美國的焦慮。小布什總統從不看好歐盟和歐元,他聲稱願意與世界大國協商以解決世界熱點和重大沖突,而不是浪費時間與區域組織打交道,川普總統更是直言不諱的贊同和支持英國退出歐盟,歐盟既是美國堅定的盟友,也是美國強勁的競爭對手。
隨著冷戰結束,美國一強獨大,中國崛起,俄羅斯國力逐漸恢復,歐盟的問題和矛盾慢慢的暴露出來,在政治上,歐盟三頭馬車,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各行其道,雖然歐洲理事會是戰略決策機構,但決議是採取會員的“共識決”,只要一兩個國家反對,歐洲理事會就無法形成任何決議。當年中歐關係好的時候,中國推動歐盟解除對中國軍售禁令,絕大部分歐盟國家都贊同,但就那麼一兩個國家反對,致使決議流產,結果是歐洲失去了中國這個軍火大戶,倒逼中國軍事科技的自我發展,今天,中國軍事裝備已經超過了歐盟各國。
在經濟和金融上,歐盟完成了統一的貨幣和銀行,但各國的財政部花錢卻不受歐盟的約束,致使歐盟各國的發展不均衡,也讓歐盟多國的債務負擔明顯增加,歐盟各國的經濟發展非常不均衡,對國際貿易依賴度很高。在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2016年英國脫歐,2020年的疫情後,歐州,歐盟,歐元區各國經濟一蹶不振。2021年俄烏戰爭爆發,歐洲廉價能源來源中斷,2024年Trump總統再次當選,在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下,美國開始了全球戰略收縮,重回孤立主義國策, Trump總統發動了對主要貿易體關稅貿易戰。歐盟各國才發現:面對美國的咄咄逼人,歐盟幾乎沒有任何招架之力。
一個強大的歐盟為什麼會淪落到如此的地步?那是歐州人在“舒適區”中生活太久了!長久以來,在軍事上,歐盟享受著美國和北約提供的安全保護;在科技上,高度依賴美日等盟國的大方的轉讓和投資;在經濟上,缺乏支柱產業,創新能力不足,少有可與美國抗衡的大型跨國公司;在對外經貿上,更是過度依賴美國消費市場;在能源上,長期依靠來自俄羅斯廉價的能源供應;在生活上,享受著來自中國物美價廉的生活用品,歐洲人在溫柔鄉里過著精緻富有的生活。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美國《紐約時報》有一篇文章指出:失業的的德國人可以帶著全家到法國里昂海邊度假,而美國的失業者只有6個月勉強餬口的失業金。
美國是西方發達國家中唯一一個沒有政府全民養老金的國家,也就在十年前,美國才勉強剛剛享受到並不健全的全民醫保,在社會福利上,更是遠遠落後於其他西方國家。也正是美國這種不完善,不養懶人的社會福利制度刺激和推動了美國民眾更加努力的工作。當年小布什總統正是看到了歐洲的弱點,他公開聲稱:美國絕不會成為全民福利國家。除了歐洲人懶惰外,再有就是近年來歐洲企業的競爭力變弱了,原因很多,包括歐盟的監管法規太多,歐盟的領導層的權力又太小;金融市場過於分散;公共和私人投資太少;企業規模太小,無法在全球範圍內與美日,甚至中國的企業競爭。多年來,歐洲大型企業的投資都低於美國企業,企業增長也遠低於美國公司,企業員工工資收入比美國也低不少。俄烏戰爭更造成歐洲能源價格成本大幅提高,讓歐洲企業競爭力明顯下降。很多重大工業項目缺乏有效的政策落實和遠期投資,像綠色能源,AI產業,數字化,半導體芯片等方面明顯的落後美國,也落後於中國。
冷戰後歐盟的三次擴張,讓一個本就不團結的歐盟一直帶傷運作。雖然歐洲人贊同經濟全球化,但歐盟的全球化不願意納入中國,歐洲很難接受中國產業升級帶來對歐洲經濟的壓力,歐洲提出“去風險”實際是把中歐關係政治化,為此,歐洲總是希望削弱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雖然德國和法國的一些企業,拋開歐盟的條條框框,投資中國市場,並獲利頗豐,像德國大眾汽車,法國空中客車,但由於意識形態的束縛,更多的歐洲企業對中國市場望而卻步。歐盟對中國市場瞻前顧後,又愛又恨,錯失了利用中國市場升級換代自己的產品的機會,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三年疫情,俄烏戰爭爆發,致使歐盟經濟長期疲軟,面對美國的關稅貿易戰,歐盟的選擇是非常有限的,“跪”了是一個現實的選擇,也是無奈的選擇。在筆者收筆的時候傳來:中美兩國將已暫停的美方對等關稅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90天。不知道歐洲人看到後會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