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線上媒體《灰色地帶》(The Grayzone)在今年6月21日刊出一篇震撼報導:一名前川普政府高層向該媒體揭露,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局長約翰・拉特克利夫(John Ratcliffe)與美國中央司令部(CENTCOM)司令麥可・庫瑞拉(Michael Kurilla),實際上已淪為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Mossad)與軍方的政治工具。他們正試圖透過操控情報,影響川普,將美國拖入與伊朗的軍事衝突。
據爆料人士指出:拉特克利夫與庫瑞拉曾向川普報告稱,他們掌握了 “新的情報”。然而,這些所謂 “新情報” 其實只是摩薩德長年宣稱的老調——即伊朗“數週內就能造出核武“ 。這一說法自1990年代起就屢次被以色列總理內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反覆強調。這兩名高官並未告訴川普這些資訊的真實來源是以色列,而是以”美國情報”之名將其包裝後呈報,進而讓川普日後擁有”可推諉的否認空間”,他可以辯稱 ”是CIA與CENTCOM高層告訴我這是新情報,我並不知道他們在撒謊”。
這位官員同時透露,在川普政府與以色列情報高層(包括摩薩德局長大衛・巴內亞)的會談中,以方明確表達出對 ”政權更替”的高度執著。他們不斷敦促美方授權暗殺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yatollah Ali Khamenei),並強調時機已成熟。相比之下,伊朗的核發展僅為次要議題。這一立場再次揭示,以色列推動的真正目標是實現 ”大以色列”戰略,而非僅是核武遏制。
與此同時,川普政府內部的伊朗談判代表史蒂夫・維特科夫(Steve Witkoff)力主走外交途徑,希望維持對話窗口,但川普選擇忽視其建議,反而繼續聽從拉特克利夫與庫瑞拉的鷹派路線。對攻擊伊朗持保留態度的美國高層官員,如情報總監桃西・蓋伯德(Tulsi Gabbard)及其幕僚長喬・肯特(Joe Kent),更被白宮幕僚長蘇西・威爾斯(Susie Wiles)排除在決策核心之外,使川普完全聽不到來自內部的反對聲音。
以色列遊說組織AIPAC(American Israel Public Affairs Committee)對美國上層政府的掌控,被《灰色地帶》在今年4月獨家釋出的錄音裡赤裸裸的表現無疑。在這段錄音裡,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AIPAC)執行長艾略特・布蘭特(Elliott Brandt)毫不隱藏的誇耀AIPAC如何成功地將其親信安插進國會與川普政府的關鍵職位。他直言不諱地表示,CIA局長拉特克利夫是AIPAC在行政體系中的 “生命線“。他進一步透露,拉特克利夫是他親手培養的第一位國會候選人。當時拉特克利夫正在挑戰德州達拉斯地區一位資深議員,AIPAC發現他具有潛力,主動與他接觸,並協助他當選。此後,拉特克利夫扶搖直上,終於成為川普任命的CIA局長,成為AIPAC滲透國家安全圈的重要樞紐。
除了拉特克利夫,布蘭特還點名了兩位前共和黨籍聯邦參眾議員——馬可・魯比歐(Marco Rubio)與邁克・沃爾茲(Mike Waltz),表示他們早在獲任命為川普政府重要國安職務前,就已受AIPAC長期培養。他們與AIPAC高層保持密切往來,並提供 “內部通道“ 與政策影響力。如今,魯比歐身兼國務卿與國家安全總監兩職,而沃爾茲則在擔任國家安全總監期間,因捲入 “Signal門” 事件 — “誤將”《大西洋》月刊主編 加入機密通訊群組 — 及私下與內坦雅胡協商對伊軍事行動,遭川普解除職務。目前,沃爾茲被川普提名為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尚待參議院確認。
當今負責美國外交與國家安全事務的多位核心官員,均與AIPAC之間有深厚聯繫。這已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雖然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庫瑞拉在布蘭特的錄音中未被直接點名,但他與以色列軍方的密切合作早已眾所皆知。在過去數月內,他至少十五次造訪以色列,不僅強化了美以軍事互操作性,更在軍事決策與戰略協同上與以方建立了前所未有的緊密關係。
以色列親內坦雅胡的報紙《以色列今日報》(Israel Hayom)在2024年的報導中,明確將庫瑞拉形容為 ”以色列的重要資產“,並強調他在美國五角大廈與以色列軍政高層之間的 ”戲劇性貢獻“。報導指出,庫瑞拉與以色列國防軍(IDF)參謀總長赫齊・哈雷維(Herzi Halevi)之間幾乎每日通話,建立了堪稱 “鐵板一塊” 的軍事溝通與協調機制。他的頻繁訪問與高度配合,使美國中央司令部(CENTCOM)幾乎與以軍運作無縫接軌。
這些人 — 拉特克利夫、庫瑞拉、魯比歐、沃爾茲 — 正是當前圍繞在川普身邊的核心人物。
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今年6月甚至直接將庫瑞拉稱作 “以色列最喜愛的美國將軍“。更有前五角大廈官員推測,以色列之所以在今年6月13日發動突襲伊朗的行動,正是因為庫瑞拉即將於7月退休。以色列政府擔心在他退役後,美方軍事支持將不如以往,因此急於在他任內發動對伊朗的戰爭。
另一方面,川普本人對伊朗的政策選擇也受到右翼媒體的深刻影響,尤其是福克斯新聞(Fox News)。該媒體在六月的上半個月幾乎全天候播放鼓吹對伊朗動武的節目,其論述之偏頗與立場之鮮明,甚至引起前白宮首席策略師,亦是 “美國優先“ 政策設計師之一的史提夫・班農(Steve Bannon)公開批評。他呼籲對福克斯新聞與AIPAC展開根據《外國代理人登記法》(FARA)的調查,質疑他們是否已實質成為未登記的外國政府代言人。
當前的川普白宮,顯然早已不再是 “美國優先“ 的陣營,而是 ”以色列優先“ 的堡壘。AIPAC成功將其代理人全面滲透進川普政府的安全與外交核心:從國務卿魯比歐,到庫瑞拉司令,再到情報頭子拉特克利夫與曾任國安總監的沃爾茲,無一不是與AIPAC長期合作的對象。雖然沃爾茲因 “Signal門” 事件與私通內坦雅胡而被免職,但其對川普政府對伊政策的影響力仍不容忽視。
總而言之,今年6月13日以色列對伊朗發動的先發制人攻擊,絕非以軍單方面的突發決策,而是川普內圈與內坦雅胡政府長期密謀與協同的結果。這也解釋了為何川普無視其情報總監桃西・蓋伯德關於 “伊朗並不具備核武能力” 的國會證詞,而選擇在原定與伊朗會談前兩天,默許以色列發動攻擊,並在攻擊兩天後親自下令空襲伊朗——即便他原先表示將在兩週後才作決策。
如今,美國的中東政策,早已不再由華盛頓主導,而是由特拉維夫操盤。這不再是“美國優先”,而是 “以色列優先“。而這樣的 “以色列優先“ 的外交,即使在川普的支持者之間,也引起廣泛不滿。前福克斯新聞名主持人塔克・卡爾森(Tucker Carlson)便是其中最著名的批評者。他多次公開抨擊華府對以色列的無條件支持,呼籲應終止 “以色列優先” 的對外政策。然而持此立場者在美國政壇仍屬少數。在AIPAC長年來對兩黨政要的深度滲透與操控下,幾乎可以預見“以色列優先”仍將繼續主導美國未來的中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