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 7/19 吳昆財 從歷史分析臺獨和臺獨史觀的困境

壹.前言

在2018年由一群歷史與文化學者,共同成立的「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自編、自教與自傳),創立的終極目標之一,即主張在臺灣必須有一部完整的中華民族史與中國史。這種中國史觀必然的邏輯,就是反對臺獨史觀。當然這種反對臺獨史的論述,乃是基於客觀的歷史,以實事求是和科學精神,和臺獨史觀進行一場史實的論辯與鬥爭。

從1997年李登輝主政時期所製定的《認識臺灣》國中歷史教科書以來,歷經2001年的臺灣史正式編入教育部的課綱,到了108課綱時,再把《中國史》併入東亞史教科書,中國史成為外國史。臺灣史與中國的關係,從量變再到質變,一部「超前佈署」的臺獨史綱,正式完成,就等待部分人士心目中的「臺灣地位」碓定後,再加以最終的國名,臺灣國史也就誕生了。

但歷史的發展卻告訴世人,事實並非如臺獨人士所想像的理想境界,中外的史實發展,對臺獨人士所幻想,絕對是殘酷的打擊,以下,吾人就臺灣、中國朝代與當代世界追求獨立,所發生的記錄進行分析,以便讓世人瞭解追求臺獨,必須付出的代價。

貳.臺灣四次主權的歸屬

在臺灣的四百年史,曾經出現過四次的主權更替,以下分別敘述。

一、鄭荷戰爭

1661年4月30日,鄭成功為了收復臺灣,趁著荷蘭人不注意時,派兵攻擊臺南,雙方戰事持續9個月。主要戰場集中在當時的「熱蘭遮城」(今臺南市安平古堡,以及「普羅民遮城」(今臺南市赤崁樓),及其附近地區。鄭成功先奪下,再進而圍攻熱蘭遮城,圍攻數個月,最後荷軍因後援不足,彈盡援絕,乃於1662年2月1日,荷蘭東印度公司決定與國姓爺作和平談判,雙方簽定18條協議,荷蘭人退出臺灣,明鄭收復臺灣。

二、鄭清戰爭

1683年7月5日,清朝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出奇不意,在鄭軍的鬆懈之下,下令渡海東征明鄭,雙方在澎湖海域展開一場海軍大戰。兩軍各自出兵2萬,動員數百艘戰船,經過11天的海上交戰,最後鄭軍可說是全軍覆沒,直如一次殲滅戰。僅僅11天的澎湖海戰,卻決定了臺灣的最後命運,臺灣徹底喪失了抵抗的力量和意志,9月22日,施琅親自到臺灣,至此正式收復臺灣。

三、乙未割臺

1894年,中日發生甲午戰爭,從1894年7月至1895年4月,雙方歷經數個月的海陸大戰,最後,日軍重挫清軍,迫使清朝割地、賠款以求和。滿清的割地決定了臺灣往後51年的歲月,必須成為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再度重回中國人的懷抱。

四、二戰結束,臺灣光復

1937年7月7日,一場意外的蘆溝橋事變,開啟了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戰爭。中國人在蔣介石委員長的領導下,歷經8年浴血奮戰。說是浴血一點都不為過。根據日本方面自己的粗估,在這場8年的中華民族求生存大戰,中國人犧牲了1000萬人的生命,財產則是500億美元。當然,戰爭結束後的1945年,成為戰敗國的日本,它所曾經擁有的臺灣領土,依據國際法已不存在合法性,重回1895年之前的樣態,即臺灣的主權再度交還給中國,於是臺灣光復,回歸給中國人,直到今日。

根據以上,四次有關臺灣主權歸屬的歷史演變,吾人發現無論是戰爭時間的長短、戰爭規模的大小,最終的決定都必須是透過戰爭手段,別無他法。

參、歷史上臺灣的兩次獨立運動

從歷史上省思,臺灣人民在面對主權歸屬時,曾經有兩次自發性的獨立運動。第一次即鄭經與其子鄭克塽時代,曾經試圖借助外力,即與荷蘭言和,拆散清荷之間的關係,以便和清朝分治中國,尋求永遠的獨立。但事與願違,最終明鄭功敗垂成,臺灣仍為清廷所有。

第二次的臺灣獨立運動史,即1895年乙未割臺後,在劉永福、丘逢甲等人的號召之下,擁立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成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臺灣民主國」,宣佈臺灣自主:「伏查臺灣已為朝廷棄地,百姓無依,只有死守,據為島國。」但很不幸的,從臺灣民主國成立到唐景崧大總統出逃僅維持11天,再到民主國正式結束,共只存在148天。

吾人分析臺灣史上的兩次獨立運動的失敗,究其主因,除了領導人的意志力,和整體島內的實力不足外,最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完全缺乏外部勢力的支持。

肆、中國王朝的更迭

上文是從臺灣史分析臺灣主權的歸屬,下文則是從中國王朝的更替史論述。

從夏商周以降的中國王朝,向來追求大一統的春秋精神,即使在分裂的時代,各個政權無不以正統王朝自居,絕不放棄對於統一中國的理念。但細數古代以至當代中國史,在追求中國大一統的過程,基本上都以戰爭,即弔民伐罪,周發湯武的革命方式,決定最後王朝的正統歸屬,這是中國所獨有的史觀與歷史規律。秦漢隋唐宋元明清,以及率領革命分子,推翻前朝,無一不是訴諸於武力,以戰爭為最後的訴求。

當然,中國王朝在進行統一的過程之中,也並非全然使用武力,例如劉邦建立漢朝時,南越王趙佗即選擇主動歸順中國,並被冊封為王,自此南越與大漢朝廷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

伍、當代東帝汶獨立運動

或許有人會問難道當代國際社會,沒有出現任何一個獨立建國成功的國家?答案是有的,即東南亞地區的東帝汶。東帝汶人為了追求建國,曾經和印尼發生嚴重的衝突,1975年東帝汶從葡萄牙手中獨立,但印尼隨即在隔年,入侵並佔領東帝汶,改為東帝汶省,展開長達20多年的統治,同時,東帝汶人也與印尼人不斷發生抗爭運動,進行持續多的獨立運動。

最後在1999年以澳洲為首的聯合國維和部隊的介入,才結束了這場震驚世人的暴力衝突。兩年半後,於2002年5月20日,東帝汶正式恢復獨立,國名為東帝汶民主共和國,並成為國際公認的一個獨立國家。但根據統計,在這段爭取獨立的過程裡,卻是以約18萬東帝汶人的寶貴生命所換取而來的。

陸.結語

根據上文分析,從國史中的臺灣主權和王朝更替的省思,再加上當代東帝汶的獨立過程,在在顯示出,臺灣人民若要追求獨立建國,必須考慮的幾項歷史法則和經驗:

一,臺灣四次主權的歸屬全部以戰爭型式決定。

二,臺灣內部自發性追求獨立建國,沒有一次成功。而且從未有任何國際間的強權介入臺灣的獨立運。

三,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四次主權易幟之時,臺灣民眾面對同屬中華正统的勝利者,總是帶著興奮的心情,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例如清廷擊潰明鄭,以及1945年中國戰勝日本,臺灣光復。但面對異族如日本殖民臺灣時的最初反應,卻是全島民眾,進行了多年的武鬥與文攻,不願接受日本的殖民統治。

四,當代東帝汶以18萬條人性,經過20多年的鬥爭,才換取獨立。亦即試圖獨立的國家,必須有犧牲寶貴生命的心理準備。而且最終的成功,還必須獲得國際社會的出手相挺。

最後,若從中國人追求大一統的使命感,不做分裂國家的民族罪人,則吾人有一個大膽的預測,即萬一臺灣在追求獨立戰爭中,取得最終勝利。對岸無論是由誰掌權,必定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對臺灣發動統一戰爭,不達目的恐怕絕不會中止。屆時,臺灣必定將永無寧日。

2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类别

檔案

彙整